第462章 重建家园
公元59336年,天鹰舰队找到了海王星最大的卫星,海卫一,发现海卫一的时候,它正孤寂的飞行在星际空间中,如果不是进行成分分析大家根本不相信这颗残破不堪的小行星就是海卫一。
经过了太阳的能量浩劫,它竟然坚强的存活了下来,大家对找到海王星的期望更高了,不仅如此,冥王星,塞德娜,阋神星都有可能被找到,只要它们没有撞到其它恒星。
果然,十年后,又一颗流浪行星被发现,此刻它已经彻底失去了行星该有的样子,星体的物质被剥离了一半多,正是已经在星空之中孤独流浪了5万多年的海王星。
看到海王星的样子舰队中很多人不由得留下了眼泪,这些人都是地球时代过来的,他们亲眼见证了太阳系的沦陷,曾经美丽的家园被摧毁,无数族人被虫群吞噬,舰队迫不得已进入星空流浪。
地球不在了,现在看到曾经美丽无比的海王星也被摧残得伤痕累累,这些地球时代的人纷纷登上了海王星,跪在海王星的冰层上,泣不成声,感受着海王星的伤痛,舰队虽然发展到即将踏入大星区文明阶段,但是这些人依旧没有忘记太阳系,没有忘记太阳系的每一颗行星,这些都是大家心中最深的眷念。
胡宇站在庞大的海王星上,此时此刻,更加坚定了要把舰队发展得庞大和先进的决心,人类好不容易走到今天,等了5万多年才等到有机会重建太阳系,这次重建后,绝对不允许她再次陷入灾难,这些幸存下来的星体,也绝对不让它们离开家园再次孤独流浪。
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天鹰舰队又找到了冥王星的几颗卫星,塞德娜星,阋神星也被找到了,甚至还找到了不少属于太阳系的彗星以及很多柯伊伯带的小行星。
曾院士联合一帮科学家开始了对太阳系的复原工作,离开太阳系的时候虽然科技已经足够在太阳系遨游了,但是对于太阳系的每颗星体的了解依旧不全面,甚至连地球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弄清楚。
现在要复原一个一模一样的太阳系,要达到和完全一样的效果,很多地方需要重新建模推演,比如金星,那里火山不断,硫酸雨长年累月的下,要打造这么一个复杂的环境,关键还要和原来的一模一样就难了。
还有木星和土星这两个大家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弄出来的,它们的体形庞大,结构复杂,人类连着两颗气态行星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直只停留在理论和猜想中,曾院士只得搭乘飞船亲自在附近寻找气态行星进行分析研究。
这些年舰队致力于发展高端科技,现在这些与舰队生存无关的科技反而相对落后,因为没有这个必要发展,联盟中的其它文明得知人类重建家园的项目受阻后纷纷拿出了自己相关方面的科技,用他们的话说,自己的家没有了,看到人类这样也能有一点欣慰,尤其是来自虫区的6个文明,他们对家园的眷念丝毫不逊色于人类。
胡宇带领舰队来到了太阳系原来的坐标,这一次所有的人类都过来了,舰队时代的人们虽然没有感受过太阳系,但是在舰队的教育中,太阳系的重要性丝毫不比中华民族的历史差,所以大家都对太阳系很向往。
此时的太阳系已经不复存在,整个空域中到处都是太阳爆炸的残留物质,经过了几万年的沉淀,这些物质已经失去了动能,静静的悬浮在几千个天文单位甚至几万个天文单位的广漠空域中。
奥尔特星云更加浓郁了,这片星云是太阳系的摇篮,如果时间足够长,或许一颗新的太阳还有可能重新诞生,不过胡宇等不了那么久,曾院士已经拟定了重组太阳的方案,新的太阳依旧大量使用原来太阳的物质。
翻遍了整个奥尔特星云,胡宇终于找到了一艘已经失去动力开始腐败的小型飞船,这艘飞船正是不朽号飞船,大家默默的注视着这艘飞船,鞠躬行礼,回忆起当初和沙蟒文明的一战,将士们驾驶飞船不惧生死的冲向沙蟒战舰的情形。
那一战,150多万将士壮烈牺牲,连遗体都没能留下来,不朽号只是装载了这些烈士的点滴遗物返航太阳系,为了舰队,为了民众,这些年轻的战士牺牲在星空,这些战士如果能看到现在的舰队,或许他们也能安息了。
胡宇让舰队利用第五逆转态打造了一个长达两万公里的巨大丰碑,丰碑之上,清晰的呈现着每一个战士的名字,同时还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金光闪闪的巨大汉字,这座丰碑将安置在地球和金星之间的轨道上,伴随着地球一起同步运行,让这些英灵时时刻刻感受到他们已经回家了。
联盟的其它文明也抵达了太阳系原址附近的空域,大家都想见证人类重建家园的历程,胡宇借调了这些文明的所有飞船,在太阳系中开启曲率引擎低速航行,万亿艘战舰在太阳系来回穿梭,曲率引擎带来的强大引力会直接吸附太阳系中的所有物质。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太阳系所在的空域终于重新恢复了干净,大部分的物质都被吸附到联盟的战舰上面。
机器人开始把这些物质从战舰上清除下来,这是一个相当费时间的过程,因为没有专业的清理机器人,平常战舰在星空作战或者航行根本不会有多少物质吸附到战舰上面,即使是吸附了一些对庞大的战舰而言也算不了什么。
现在要把每一颗尘埃都从战舰上清理下来,人类能参与清理工作的机器人根本不够用,加上这些物质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气态的,战舰关闭曲率引擎就会逃逸,收集工作就显得更加困难了。
胡宇只得再次借调了联盟中其它文明的能参与工作的机器人,几万亿台机器人同时上阵,把收集到的氢氦元素用一个个巨大的薄膜封装起来,足用了十几年才完成这些物质的剥离工作。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