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章 小人心计
得到了蔡京的支持,林昭一下子就有底气了,凭着两个县的常平仓,难道还斗不过无良的粮商?
林昭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余杭县,一路上一直小心翼翼的,不曾被人发觉。余杭常平仓就相当于一张秘密王牌,不到关键时刻,绝对不能露底。
随后林昭将此事向知州赵抃做了汇报,得到了赵老先生的全力支持,林昭便怡然不惧,全力对付以吕氏兄弟为首的粮商。随即一场粮食价格战,在钱塘县上演,颇有些惊心动魄。
回去了路上,林昭不免疑惑:“按理说奏章到了汴京,官家那边该有回复才是,为何迟迟没有动静呢?”
“是啊!”于玄脸上也浮现出淡淡的忧色,林昭这是“先斩后奏”。虽说做的是正事,为了百姓的生活,可是官家迟迟没有意见,难免有些耐人寻味。想想官家如今最在乎的便是青苗法,心里便不由自主有些忐忑。
一旁的苏岸听到之后,也觉得有些奇怪,但是主上的心思岂能妄加猜测,加之近日看到的一些情况也该禀报,加起来略作试探还是可以的。
有了粮食补给,孟氏粮行每日依旧照常平价卖粮,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依旧有人以高价收购粮食,许多的百姓看到其中的利润,倒卖粮食可以说乐此不疲,钱塘县粮食便出现了一个奇葩的粮食流动局面。
推着时间的推移,最叫苦不迭的便是吕家兄弟。
庆和堂,吕善眉头皱的老高,行色匆匆进门道:“吗的,邪了门了!已经连续七天了。孟家依旧在照常出售粮食。”
吕吉的脸也阴沉下来,眼神之中多了几分凝重,问道:“我们收购了多少?”
“四成总是有的,可是耗费的钱财着实不少,已经快撑不住了!”吕善道:“孟家哪来的这么多粮食?林昭总不可能把整个常平仓搬空了支持孟家吧?大兄。依我看,定然是张子恒那些人阴奉阳违,背地里在支持林昭!”
吕吉本来一直很自信,很沉稳,但是到了今日的局面,心里也忍不住开始有些打鼓。叹道:“这就是林昭的高明之处。故意不明着用常平仓出售粮食,如此一来让我们摸不着具体情况,猜疑不断,难有对策!”
“可他这样,难免有以权谋私之嫌,他和孟家的关系可不是一般的紧密。”吕善道:“只要运作得当。有些罪名是跑不了的。”
“这只是我们的揣测而已,没有证据不好妄下结论,消息已经送去了汴京,怎么做就是大郎的事情,你我不必多管。”
“是啊,也不知大郎那边情况如何了,这许久了竟然也没有一点消息!”吕善也很是着急。
“算了。汴京那边等消息便是了,相信大郎会有决断的。”吕吉摇头道:“除了继续收购粮食之后,再想办法从之江南其他城池调运粮食吧!”
吕善顿时怒骂道:“怕是不行,最近江南一代频发沉船事故,两浙路现在所有的水运码头,关口都在彻查,航行极为缓慢,怕是来不及……”
吕吉不由苦笑,这也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若非凿沉了孟家的船只。何至于引起这样的后果。他暂时并未想到,这实际上是林县令以牙还牙的招数。别忘了,沈括是两浙路访察使,些许小事办起来并不难。
吕氏兄弟也开始感觉到事情有些棘手,各方面都开始超出预期。也开始觉得焦头烂额。
“等大郎的消息吧,我们这边艰难,林昭那处何尝不是呢?现在就看谁更能坚持罢了!”吕吉也不知道是无可奈何,还是自我安慰。
除了这些,他还想到,些许事情的善后必须处置妥当,千万不敢留下把柄让对方抓到。其他的都无所谓,损失的不过是身外之物罢了,唯独那三个人,若是出了岔子,可是要万劫不复的!
非常时期,必须要谨慎一些,他们要么必须赶快离开,人间消失。要么……那就休怪我心狠手辣了!沉思之间,吕吉的拳头便紧紧地握起,手背上有青筋暴起,煞是明显!
汴京城里,吕惠卿花了几日的功夫,终于搞清楚,近期包括在林昭在内的杭州官员,并未有奏章送来。
虽说现在是天子宠臣,但奏折来往都是在中书、宰辅大臣、皇帝之间,想要不动声色朝查证一件事情还是有些难度的。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吕惠卿笑了,这下总算是抓住了林昭的把柄。不过到底该怎么做,还是需要思考谋划。
回到家中,见大哥脸上的笑容,吕升卿便问道:“大兄,有消息了?”
“不错,诚如所料!”
吕升卿顿时兴奋道:“太好了,林昭当真是胆大妄为,竟然敢随意调动常平仓的粮食,以权谋私,贪污公帑,当真是可恶。大兄,上书弹劾这等国朝蛀虫吧!”
“二兄着急了不是!”吕和卿摇头道:“事情不可操之过急,我们现在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万一那些粮食要不是从常平仓出去的,那该如何是好?到时候被人反咬一口可不好。要么不动,既然动就要一击必中。何况……何况大兄的身份敏感,亲自出面举报弹劾怕是不合适!”
“这倒也是……”
吕惠卿当然不能出面,毕竟现在林昭也是王安石的人,要是做不好,只怕会惹怒了王相公。亦或者王安石从中插手,事情就被动了,现在只能自己暗中运作想办法。
只是到最后,少不得会被人察觉,王相公会作何反应呢?对付一个林昭,哪里能这么艰难,吕惠卿深感善后相当麻烦。所以这事就必须尽可能做的慎重缜密。至少不能给别人留下明显的把柄。
“弹劾不必想太多,为兄自然有办法不动声色提及此事……”很明显,吕惠卿已经胸有成竹,说道:“只是,我们在收集证据的同时。自己也需要小心,告诉吕吉和吕善,让他们处置妥当。”
“大兄放心好了,吕吉他们自己有分寸!”
这话说的,吕惠卿无奈苦笑,要真的有分寸。会首先想到是凿沉人家船只这等做法吗?
吕和卿道:“大兄可以想想办法,最后是我们自己能正大光明去查林昭的存粮,如此看他能怎么躲!”
“嗯,为兄心里有数!”吕惠卿随即便不动声色,低头沉思,显然已经在盘算计策。八成是已经心中有数。
次日没有大朝会,皇帝赵抃便留在垂拱殿里处理政务。
这几天的事情着实不少,先是西夏李秉常上书请降,请求恢复旧日的番仪。难不成是梁太后转了性子?
自从仁宗年间的冲突,加之西夏上任国主李谅祚英年早逝,即位的太子李秉常不过是个孩童。西夏国的大权便掌握在其生母梁太后,与国舅兼丞相梁乙埋手中。
孤儿寡母想要站稳脚跟。稳住局势,就必须要取得党项贵族的支持。这位梁太后的变法便是与宋朝敌对,甚至是开战,废除西夏国内的汉家理解,恢复党项原本的风俗。
办法的对与错便不说,效果却很明显,着实是赢得了西夏境内党项贵族的支持。加之与辽国交好,得到了辽主的册封与支持,梁太后木子算是渡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成功坐稳了皇位。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显露出来。与宋朝敌对太久,致使边界的榷场关闭日久,西夏国人没办法与中原人互市贸易,以至于物资缺乏,生活多有艰难。
去岁宋人出使辽国取得了很大成功。宋辽两国当下的关系也很不错,西夏夹在其中,根本没办法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梁太后也是无可奈何,最终还是向宋朝低头了。
以皇帝儿子李秉常的名义上书,请求册封,恢复之前的藩属关系。消息传到汴京,有些人说好,也有人反对,认为西夏国朝秦暮楚,若不加以惩戒,以后还是会这般两面三刀。所以不赞成接受投降,加以封赏!
很多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真的和西夏开战能打得过吗?有些文臣当真很有意思,要打仗的时候,说战争劳民伤财,生灵涂炭,情愿花钱买和平。可当你愿意和平接受投降的时候,他有跟你将颜面,对此皇帝赵顼相当无奈。
目前他的忠心在于国内的变法,在宋朝没有真正强大起来之前,对外战争,还是尽可能避免的好。
因此赵顼愉快地接受了西夏国的投降,并对李秉常加以册封!
他也清楚,西夏就是一只白眼狼,现在看似很温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转过来咬你一口。但是眼下并不是很担心,因为西夏的后面,河湟一带有吐蕃青唐国,其前首领唃厮罗,以及现在的董毡,与宋朝关系都比较亲密,能够从背后牵制西夏。
加上西北有一批名家,尤其是几个军事世家镇守。比如清涧城种家,比如府州的折家。对西北这些名将世家,朝廷一直比较怀柔厚待的。比如前几日刚刚册封蕃官礼宾使折继世为忠州刺史,左监门卫将军嵬名山为供备库使。
故此西北门户安全,赵顼并不担心,这两年与辽国的关系不错。所以皇帝赵顼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了国内的改革变法之中。可是目前的情况还不是很乐观,青苗已经在一些地方推行,目前收到的反馈来看,想过比较一般。
而寄予厚望的钱塘县与余杭县,却偏生遭到了连绵秋雨的袭击,情况根本不容乐观。赵顼虽然知道,林昭与蔡京的能力都不错,但是这样恶劣的情况下,想让他们的有什么大的作为,要求未免也有些太高了。
今年的运气似乎不大好,赵顼如是认为,变法从开始便遭遇些许苦难,这对他而言也算是个不小的打击。反对变法的人依旧很多,有更多的官员被贬黜出了汴京,但是依旧没有阻止这个趋势。
尤其是一些重量级大臣的动向,司马光此去了翰林学士,改判西京留守,直接去了洛阳。而改革变法的新党内部也是问题不断,苏轼态度转变,离开制置三司条例司,是一大打击。
可是后后来的事情相比,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因为与王安石一道创立啊制置三司条例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陈升之动摇了,竟然也离开了。
这些高官的人事变动,对变法的影响不小,尤其是在最开始阶段,使得开局就显得举步维艰。对此年轻的皇帝赵顼也是无可奈何,无奈之下只得调任枢密副使韩绛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才勉强维持了局势。
赵顼有些不明白,这些官员们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变法当真错了吗?还是其中除了什么纰漏?何以反对的如此激烈?好好的为什么要中途放弃呢?他很是不解,一瞬间心中偶尔闪过一丝动摇。旋即又猛地摇摇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岂能轻易退缩?尤其是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更加不能如此。
何况大宋朝确实情况危急,问题很多,改革变法是必然之路。为今之计,只能坚持信念不变,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人才,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奈何拥护,并且参与变法的大都是年轻人,这些人经验尚浅,培养是需要时间的,难免让人有些等不及的感觉。
赵顼正在感伤之际,有内侍来报:“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司农少卿吕惠卿求见。”
“传!”听到吕惠卿来了,赵顼精神一震,脸上多了一丝喜色。最近这段时间,皇帝对吕惠卿那是相当的赞赏,此人进对明白,思维活跃,是新党之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尽管司马光曾经上书劝谏,说吕惠卿的人品不好,但是赵顼并不以为意,对吕惠卿依旧的信任与赞赏。
今日吕惠卿主动求见,不又会有什么好想法好建议?一时间,赵顼充满了期待!。)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