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连材之死与“烈宦”的诞生
寇连材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十六日在北京菜市口被杀的一名太监,据说他是因为违例上书,表达政见,激怒了慈禧太后而被处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在史学家的笔下,还是艺术作品中,寇太监都是以“忠直”的“烈宦”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不顾卑微,挺身上书、劝谏慈禧的非凡事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很大程度上,这应归功于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所撰《烈宦寇连材传略》对寇氏的讴歌与赞扬。
民初以来不少学人对寇案有所留意,诸如徐一士、黄濬、朱德裳、罗继祖、彭长卿都曾搜罗材料,予以分析,并以随笔、札记的形式提出见解。但是,他们大多对寇氏事迹鲜有怀疑。[1]萧公权的看法有所不同,他认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引用寇连材之言称慈禧虐待光绪之事,其实无人能够证实。[2]20世纪80年代初,戚其章先生发现了一份抄本《寇连材死谏折》,进而对梁启超所撰寇太监传提出了更大的质疑,认为寇的思想与康、梁差距甚大,他是被梁氏硬“拉到维新派队伍里去的”。[3]唐益年先生则利用清宫档案,对寇连材入宫时间、当差过程以及与慈禧、光绪的关系进行了考订,力矫讹说;并对抄本《寇连材死谏折》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4]大约同时,又有学者亲赴寇连材的家乡北京昌平县南七家庄进行实地访问,对寇氏的身世经历进行订正,力图更多地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5]毫无疑问,这些努力和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容低估的。但是,寇案到底因何而发,因涉及宫廷内幕,几乎没有直接材料,其中的缘由,现在恐怕已不易彻底澄清。至少,甄别讹误、确定史实的工作暂时很难再有推进的空间。
本文拟从寇连材案发生后各界的反响,以及后来人们对此事的再叙述中,来考察“烈宦”形象的构建过程,旨在研究附着在寇连材身上种种意义及其演化。现在看来,有些已被人们视为当然的“事实”往往是在历史进程中被逐步构建出来的。一部“烈宦”的诞生史不仅有助于了解寇氏生平的真相,或许对我们反思史学研究的取向和路径也有些微的启示。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