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与张荫桓订交似在光绪二年(1876年),其时张为署登莱青道,受丁宝桢委派在烟台参与筹划海防事宜,黄氏则侍父客居烟台。由于中英马嘉理案的谈判在烟台结束不久,世论于外交时局颇为关注。黄遵宪即在此时“识闽县龚霭人易图、南海张樵野荫桓两观察,与樵野抵掌论当世之务”。[3]《人境庐诗草》收有数首当时黄与龚、张的唱和之作,颇见他们立志经世的理念。数月后黄参加顺天府乡试中式,不久随何如璋出使日本,从而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光绪八年(1882年)春,黄以驻日本参赞调任驻旧金山总领事。张荫桓则于光绪七年由山东调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后署理安徽按察使,因李鸿章、阎敬铭等人举荐,光绪十年(1884年)夏入京预备召见。不久,被赏以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大臣上学习行走。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荫桓赴美,临行前专门派人“檄召”刚从美国卸任归国的黄遵宪至广州,邀他继续担任驻旧金山总领事。黄以“限禁华工之例祸端未已,虑不胜任,力辞”。[4]三年后张氏自海外归,再次入值总理衙门,此时,黄遵宪却又随薛福成出使英伦。次年(1891年),清廷在新加坡(当时称新嘉坡)设总领事,总署选调黄氏充任。纵观张、黄订交十多年,晤面机会并不多,彼此却钦服甚深。黄氏在新加坡所作《岁暮怀人诗》中有一首怀念张氏的诗云:“释之廷尉由参乘,博望封侯自使槎。官职诗名看双好,纷纷冠盖逊清华。”[5]诗中对出身寒微却才华横溢、位列廷臣的张荫桓极表赞誉。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战争爆发,是年底清廷派张荫桓、邵友濂以全权大臣赴日谈判,抵达上海后,张氏特召刚从新加坡解任回国、深悉日本国情的黄遵宪咨询对策。对此,黄氏后来有诗云:“公复探虎穴,经驱车前驺。丝辔黯无华,云旌惨垂旒。谓我识途马,召我来咨诹。檄我千里船,揖我百尺楼。”[6]当时情景可见一斑。其后张氏在广岛被日方蛮横拒绝,清廷复命大学士李鸿章使日议和。李临行前托滞留沪上的张荫桓荐举“熟悉公法条约而有智略文笔者”,张氏复力举黄遵宪。[7]后虽未成行,却见张氏对黄之推崇与器重。
展开全部内容